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培训
  • 事故案例:剧毒化学品就这样取样?不可取!

    时间:2024-03-30关注:240

    摘要

    日前,有读者来信

    在一家氯碱企业检查时发现
    为确保氯气组分的稳定构成
    企业在氯氢处理车间脱氯厂房的
    氯气总管处设置了氯气取样点
    ▼▼▼
    但取样点未经正规设计
    仅在总管处接了一条取样管
    取样管末端经过变径连接了一条橡胶软管
    取样管通过一道闸阀控制开关
    也未在取样点周边有效防护区域

    设置固定式氯气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检查时正值取样点进行取样作业。“氯气取样作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作业,你不担心氯气泄漏造成自身中毒吗?”检查人员询问取样人员。“没关系,氯气本身是黄绿色的,漏了我也看得见、跑得及。”取样人员回答。

     看到企业氯气现场取样点设置得如此随意,取样人员未随身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和便携式氯气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检查人员继续询问:“即便是撤离现场,你准备往哪里跑?”“就往那里跑,进去就安全了。”取样人员一边回答,一边顺势指向装置外的外操室。

     在刚刚完成抗爆改造的外操室,检查人员发现外操室位于氯气装置的下风向,外操室新风系统的新风入口正好面向氯气生产装置,间距仅120米,安装在新风口的氯气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还没来得及投用。

     “如果泄漏的氯气进入外操室,很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中毒,这种高后果风险是否做过评估?”面对检查人员的提问,一名迎检人员回答:“这么远,氯气怎么可能飘过来?”

     显然,这名迎检人员低估了氯气的逸散距离。根据《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中关于氯气泄漏的疏散距离要求,即使是氯气小量泄漏,白天下风向疏散距离也要达到400米。

     在后续对氢气、乙炔、氯乙烯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检查中,检查人员发现涉及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的介质、甲类可燃气体均未采取密闭循环取样措施。

     检查完成后,检查人员询问企业安全总监:“为什么不使用密闭循环取样器?”“我们做过相关的整改计划,但统计下来需要采购上百台密闭循环取样器,考虑到一次性投入这么大,就搁置了整改计划。”企业安全总监坦言。

    相关事故一再警示
    漠视标准规范必然会付出代价
    因高危介质泄漏造成的风险不可接受

    因为生命的代价是无法承受之重!

    氯气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工作场所中氯气最高容许浓度(MAC)不得超过1mg/m3,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2022年6月27日,约旦唯一港口——亚喀巴港发生氯气泄漏严重事故,导致14人死亡、265人受伤。

    按照《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SH3012—2011)的要求,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的介质、甲类可燃气体、液化烃应采取密闭循环取样系统。事实上,氯气不仅是剧毒化学品,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仅仅通过一道闸门控制,很有可能造成阀门腐蚀从而内漏。因此,有必要采取密闭循环取样措施,并在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及贮氯场所设置氯气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取样作业时更应该配备便携式氯气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和应急逃生防护用品。

    来源声明:本文章系云南技能人才培训网编辑原创或采编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部分(包含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首页 电话115288489748 电话213888147524 微信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