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能培训 >> 其他培训
  • 2022年云南省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培训报名:茶的艺文

    时间:2022-06-14关注:691

    摘要

    《茶艺师》云南省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报名流程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

    1.鉴别茶叶品质;

    2.根据茶叶品质,选择相适的水质、水量、水温和冲泡器具,选配茶点;

    3.根据茶艺要求,选配音乐、服装,插花、熏香等;

    4.展示、解说茶水冲泡流程和技巧;

    5.介绍名茶、名泉及饮茶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

    报考请咨询18206863120(微信同号)

    茶艺师是指在茶艺馆里、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茶艺师属于新兴的职业,尚未被社会充分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健康与保健;作为绿色饮品的茶和修身养性的茶文化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同时,大众对于文化消费要求也会随之加剧与提升,社会对茶艺表演的认知度和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茶艺师的地位和需求量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说茶艺师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职业。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出台《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凡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都需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试与鉴定,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因而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成为就业通行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应试人数也因此而日益攀升。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茶艺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茶艺师 国家资格五级: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二)茶艺师 国家资格四级:1、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三)高级茶艺师 国家资格三级: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证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4、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四)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二级:1、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高级技工学校本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3年。

    (五)高级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一级:1、取得本职业技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更多技能培训与证书报考请咨询18206863120(微信同号)


    茶的艺文

    1.茶诗名作

    (1)左思的娇女诗

    唐代陆羽《茶经》节录的茶诗,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其中有描写他的两个可爱的小女儿与茶相关的情景。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止为茶薅剧,吹嘘对鼎锡。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于沉水碧。

     

    古诗先以清丽活泼的语词勾画出作者的两个女儿娇小可爱的形貌与举止,最有趣的是她们两个人性急着想要喝茶,就在炉子边上用力吹气,想让火大一些,茶快点好。可等她们站起来时,却发现原来粉白的小脸已经是黑黑的一片了。小儿茶趣,跃然纸上。

    (2)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

    如果说《娇女诗》写的是茶趣,那么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则是一篇城市茶商的广告词∶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薨夹长衢。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醯,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这首成都的游览诗,一上来就把成都的整体风貌给大致描绘了一番。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广告词了,时有秋橘、春鱼、黑子、果馔。可最令人遐想联翩的却是那"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在此先要弄清"六清"与"九区"之意。"六清"即"六饮"。据《周礼·天官·浆人》所记∶所谓"六饮"是指供天子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医、酡。水当然就是饮用水了,浆是指有醋味的酒,醴是指甜酒,凉是指薄酒,医是指醴和酣混合的饮料,酗是指常人所饮的薄粥。九区即是指九州,据《尚书·禹贡》载,是指全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到后来,九区即为中国的代名词了。而能够冠盖天下六饮,香气遍布全国的四川茶经张载这么一宣传,恐怕得益多多,直至唐朝,四川蒙顶茶为供品第一,可能与此有关。

    (3)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李白曾游于金陵,遇侄僧中孚,得以品饮叶如手状的"仙人掌茶",问之则曰出自荆州玉泉寺,传说饮用之后能还童振枯。想那中孚也是颇具眼光之人,一杯香茶换得诗仙留墨一首,代价是微薄了一些,留下的却是茶坛的一段佳话。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吧∶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诗人在诗中先介绍茶的出处,营造出神秘的玉泉山洞的神仙境地,玉泉洞中乳水长流,滋养着一些神奇而又长生的动物如仙鼠等。而在这芳津乳水边生长出的茶树,采摘下的茶叶,其效用名贵得可想而知了。这种茶叶的形状何如?却是枝枝相交,叶叶相连,制成之后,全如仙人手掌之状。品饮之时,似乎有一仙人正徐徐抚慰着你的心胸。诗中,"仙人掌"的产地出处、品质效用都有了具体详细的描述,因而这首诗也就成为重要的茶叶历史资料和咏茶名篇之一了。

    (4)皎然的茶诗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更是我国历史上的有名茶人。下面就择其两首茶诗看这一代诗僧有何过人之处。先看《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短短20个字,饮酒与品茶孰更为高雅被一语点出∶俗人泛酒,雅士品茶。秋高气爽之日,于山寺之中,观落英缤纷,菊黄满地,与陆羽雅士对饮手中香茶,庆重阳佳节,岂是泛酒众俗所能体味茶香高洁的。

    再看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剡溪茶因皎然此诗而得以显扬天下。但皎然此诗意义却不止于此,这首诗留与后人的是三饮之说及"茶道"二字的最早提出。后来人每每说到饮茶,往往要引用这"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品字三口""饮茶一杯须作三次"的茶规都与这首诗有关。诗中认为,品茶可以如此,而与之相比的饮酒则是"自欺"之为,相形之下只有品茶才是最高的了。至于"(茶)道"的提出,更是意义非凡。茶出自中国,茶道也出自我国。"茶道"之"道"并非道家的道,而是禅宗历来相传的传达人生真谛、宇宙认识的"平常心是道"的道。皎然的这首茶诗即是佛家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对品茗育德的一种领悟。而从诗中所反映出来的佛家的品茗观,也可用宋代欧阳修的一副对联来作注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其人生态度何等洒脱。

    (5)元稹的宝塔体茶诗

    与白居易相交莫逆的元稹的一首宝塔体茶诗更是别具一格∶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诗前有一小序∶"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郡作。"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元稹与王起等人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郡的名义去洛阳,元稹在茶宴上即席所赋。我国诗歌繁荣昌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五七言绝句、律诗,有四言古诗,有不拘声韵平仄的歌行古风,还有回文、宝塔等形式。以宝塔体写作的诗歌,并非少数,但以宝塔体写就的茶诗传诵千百年的仅有此一首,可说是弥足珍贵了。诗人写了茶(香叶、嫩芽)、茶人(诗客、僧家)、茶具(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铣煎、碗转)、茶汤(黄蕊色、曲尘花)、品饮环境(明月夜、朝霞晨),最后又点题而出“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以此来安慰好友,此去虽是暂别西京,作客东都,但却也是正如黄鹤杳飞,自由自在。

    (6)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

    虽说以上所列的茶诗都出自大文豪,但在茶诗的创作上,却还得首推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诗刚开头。即深刻地刻画出中国茶"独品得神"的高远意境。"新年入山里""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表现出一个茶人首先得甘于清贫面不受朱门酒气需染。但是"山人家""柴门中"来的却不是"俗客",茶人有着清洁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正因为不是俗客,即使是反扣柴门,也要"纱帽笼头",衣现整洁,表现出对茶道的一种礼,一种和敬的态度,要自尊、白重、自爱,保有一颗孤做而高贵的心。如此一来,诗人的形象并未因身居柴门里而有所削弱,反而因为身居柴门而形象更加峻高,成了后世的茶人偶像。后人如宋代葛长庚有"文公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铣",王十朋有"午窗惊觉还乡梦,纱帽笼头捧兔延",明代文征明有"山人纱帽笼头处,禅相风花绕整飞",王雅登有"纱帽笼头对竹笼"等诗句,来回复玉川子表露的中国茶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清高心怀。接下来,卢全又写出了自己对茶汤的一种美的感悟∶"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碧云"指色泽,"风"是指煮茶时的水沸声,对此我们不禁要为诗人独特而奇妙的想象拍手叫好了,以无形之风写出了有音之声。"白花",形容那刚刚浮起的茶沫,也是形神兼备。总之,在诗人眼中,一切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可爱,都是那么值得让人回味再三。接下来,就是整首诗的重头戏"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洞";晶茶,水润喉咙是最基本的,如果连这也没有,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二碗破孤闷"∶直抒胸融,一语道破天机,酒律以酒浇愁,茶人以茶醒世。"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与那些高门大族中的"脑满肥肠"相比的枯肠。惟有五千卷文字是诗人作为一文士茶人的清高孤傲姿态的最佳写照。茶人真正的高人一筹的感觉还要在这"第四碗"上——"四硫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和风组雨式的轻松话语将前面诗人心中郁结的种种不快与痛苦都打发到了九霄云外。古人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但"杜康"实则是使人"愁上愁",真正能使忧愁烟消云散的惟有这清茶一杯,既解忧,又养生。"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确吃不得也。唯觉两脑习习清风生";从第五碗到第七确,则纯粹是一种由物质感受升华到了精神享受的过程了。肌骨清到通仙灵到白日飞升,恐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了,这个梦想能否实现呢? 卢全回答说∶"能!只要你喝第七碗茶。"

    (7)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到了宋代,首屈一指的文人当然是苏东坡了。这位诗词文书画无一不能的宋代文化精英对茶也是一往情深。他一生写过的茶诗数以百计,精品也是举不胜举。下面这首诗就是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人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用他那独特的审美眼光、审美感受,将茶独具的美用了一个异常形象的比喻写了出来∶"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的最高体现,也成了后人评品佳茗的习惯用语了。

    (8)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范仲淹留下的茶诗不多,仅有两首,而其中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却是宋代茶诗可与卢全《七碗茶歌》相媲美。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又叫茗战,起源于唐朝,却在宋代得以流行。诗中所描绘的即是一个斗茶的宏阔场面。这不仅仅是茶的争奇、器具的斗妍、水的评品、艺的较量,而且更是一种美的比赛,恰如诗中所说"林下雄豪先斗美"。水美、茶美、器具美、技艺美,入眼无处不是美,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味美。胜者洋洋得意,高高在上宛如天山之石英不可企及,败者垂头丧气,失魂落魄犹如战败的降将自感羞耻。万千物象之中,定有茶星当中挂,有此精灵,世溷浊而可清,我长醉而可醒。有此精灵,屈原可招魂,刘伶亦得声,商山八皓不用食灵芝,首阳山上伯夷、叔齐也无须去采薇。有此精灵,长安无酒,成都少药,万千索求,只向它取得。你们无须羡慕,不要惊叹,二八女郎,斗茶所得亦是珠玑满箱。

    诗歌写得夸张浪漫,壮丽无比,确是茶诗中可堪与《七碗茶歌》并称茶诗双璧之佳作。而宋代茶诗也因为有了这一首而毫不逊色于唐代。

    (9)高启的《煮雪斋为贡文学赋禁言茶》

    明初诗人中,写茶诗较多的是当时最有才气的诗人高启。先看一首他最为奇特的没有茶字而又的的确确在言茶的茶诗《煮雪斋为贡文学赋禁言茶》∶

     

    自扫琼瑶试晓烹,石炉松火两同清。

    旋涡尚作飞花舞,沸响还疑洒竹鸣。

    不信秦山经岁积,俄惊蜀浪向春生。

    一瓯细啜真天味,却笑中泠妄得名。

     

    高启被四库馆臣称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他的天才在这首"无茶"茶诗中得以展现。诗写煮茶,题却要求无一茶字,如果是一般诗人恐怕就会无法作答,就此搁笔。而高启却能做到全诗虽无一茶或茗字,却让人一读就知这是写茶之诗∶"试晓烹"是写烹茶;瓯细啜"是写饮茶;"飞花旋涡"是写茶汤;"却笑中泠"是写品茶与名泉。诗人句句用典,词词有意,以他那惊人十华留下了优美诗章。

    (10)乾隆的茶诗

    历代帝王中爱茶好茶者不在少数,但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不多,而能将自已品茶的独特感受见诸文字更是寥寥无几。但爱新觉罗·弘历一人一生中就写了250多首茶诗词,这可能是空前的。这位自称是"君不可一日无茶"的盛世天子好大喜功,最爱巡游,史书记载就有"六下江南"之说。而六次"南巡"有四次来过西湖茶区,因而他写有多首有关"龙井"的茶诗。其中的一首就是《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揭览民艰晓。

     

    2.茶文名篇

    (1)杜育的《荈赋》

    杜育是西晋末年人,他所作的《荈赋》距今至少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而这篇我国茶文学的开山之作屡屡被后世茶人提及。北宋苏轼留有一诗赞美杜育《葬赋》的首创之功“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认为杜育的首创意义要大过茶圣。而另一位北宋文人吴淑也有一句赞美之言“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首篇佳作吧:

     

    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葬草,弥谷被冈。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宵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如春敷。

    《荈赋》篇幅不长,全文仅94字,却以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四六骈文叙写了茶之种植、培育、采掇、器具、冲泡等茶事活动。赋文开头便描绘了茶树的生长环境巍巍高耸的灵山,是那些“物华天宝”钟情的地方远望蜿蜒的卷耳岭,是长年云雾萦绕山麓的西面。接着便写茶的种植情况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享受着肥沃土壤的滋润,晚上甜美的露水轻轻地、悄悄地洒落在茶树上。茶树茁壮地成长,到了初秋,农事稍有空闲,于是邀了许多人,结伴而行,来到山上采茶。接下来又讲到了水与器的问题那水,可是汲取流入岷江清冽的江水哟那茶器,可是来自东瓯越州的精致陶器啊品饮香茗,是依照着老祖先公刘的方法制作的。公刘是古代周族首领,传为后稷的曾孙,夏代末年率周族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观察地形水利,开垦种植,安定居处。接着赋作又写了冲泡好后的茶汤待水煮好,茶煎好后一看,那茶沫沉浮,像耀眼的白雪,灿烂得像欣欣向荣的春天草木。赋的骈体文的格式,不歌而诵的特点在这儿都展露无遗,作者以骈四俪六的工整和充满激情的优雅笔触,描绘着茶荈遍山的兴旺情景,描绘着一通即灵的茶性,描绘着甘洁的江水,描绘着古雅的茶器,描绘着晔艳的茶汤,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虽是简拙但却吸引力非凡的茶之美的画卷。

    (2)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

    唐代歌咏茶宴茶会的诗歌很多,但是有关的文章却极为罕见,《全唐文》中仅有一篇吕温所作的《三月三日茶宴序》∶

    三月三日,上巳楔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文章开头,交代时间、缘由。接着绘景∶"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于"暮春之初,春服既成"之时,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于"草长莺飞""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处,辟一平整之处,邀红日为友助兴,拉清风作伴取乐。沐其春光,著其杨柳风,呼吸之间都是清清草香,浓浓花味。坐定之后,座中有"卧指青霭"的,有"坐攀香枝"的,各种散漫姿态都毫无拘束地舒放出来;那乱舞的黄莺在这大好春光之中仿佛也想与我们同乐,而时时加入到这欢乐的行列中来;而枝头飘落的花蕊也轻轻拂洒在各人的衣饰冠带之上,愈加增添了每个人的新春之色。景色如此醉人,快,上香茶、素脯,沏上一盏琥珀之色的芬芳香茗,闻之令人神清气爽,于此醉人春色中让我们通过手中茶而更觉与天地自然之气相通。不说两腋生风,羽化登仙,但此时此景,此境此情,手中茶就是珍贵得连天上仙酿也无法比拟的了。而身边的知交好友均是高洁之士,想他们应该与我共有这因景因情因茶而起的神游之思吧!

    (3)顾况的《茶赋》

    顾况作为中唐时期的一大才子,他也与茶相知,并为之作了一篇与杜育之文异曲同工的赋∶

    茶 赋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肉之偏多,嗟上林之不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含;谷莺啭,宫女颦;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乙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

    全文可分成三层来读。第一层由开篇至“嗟上林之不至”,赞叹造化孕育茶这一“灵物”想那天地也是不够公平啊,不然为什么兰花早吐芳而菊英却迟开呢怎么还让其地处沃土而萌长呢令人叹惋的是南方偏远之地多有此物生,而天子脚下的上林苑中罕见此物。作者用略带嫉妒羡慕的口气描绘着茶的“造化钟神秀”,却又生托南国。接着就开始以大段的骈文和对比的方法分别铺陈其“上达天子”“下被幽人”“恩泽四方”的魅力于玳筵瑶席,伴灵液美酒,与名臣上客,贺君门圣寿,这是茶“上达于天子”的隆重展示。滋精素,攻膻腻,发夏日之清吟,涤昏寐,于杏花丛中,桃花洞里,竹林草堂古寺中,这是茶“被于幽人”的深情表演。结尾处则引《诗经·雅》中的名句以明本志∶隐逸山林、宁静淡泊才是自己的追求,于山野之间即可观涧边幽草,飞泉直泻,有茶炉与越瓯随伴左右,茶瘾来时,即取之冲泡,看轻烟袅袅,观细沫漂漂,闻清香阵阵,听山风习。有如此境界,何须常怀“梦里还钱,怀中赠橘”之叹呢

    (4)崔致远的《谢新茶状》

    崔致远是唐代一位新罗(今朝鲜)学者,字海夫,号孤云。据史书中记载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就奉父命来中国学习。临别时,其父还对其下了一道死命令“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而崔致远不仅天资聪慧,也勤奋刻苦,仅用6年,在18岁时就得以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唐王朝的宣州溧水县尉及淮南节度使帐下的都统巡官。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又担任国信使(相当于现在的驻外大使),返回新罗,从此在新罗积极从事汉文化的宣传,成了两国交往的友好使者。这篇文章是崔致远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时,代高骈写给皇上的《谢新茶状》,其文如下:

    右。某今日中军使俞公楚奉传处分,送前件茶芽者。伏以蜀冈养秀,隋苑腾芳,始兴采撷之功,方就精华之味。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若非静揖禅翁,即是闲邀羽客。岂期仙贩,猥及凡儒。不假梅林,自能俞渴免求萱草,始得忘忧。下情无任感恩惶惧激切之至,谨奉状陈谢。谨伏。

    从文章中“蜀冈养秀,隋苑腾芳”可知所赐之茶是产于扬州蜀冈的饮中佳品。《扬州府志》中记载“蜀冈有茶园,其味如蒙,所产岁入贡。”且从文中还可看到,在唐朝,达官贵人多用金属器皿煮茶,为了显示富贵,还要用玉碗承茶,“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当然,茶给予人的绝不是金戈铁马的豪壮勇气,也并非荣华富贵的雍容姿态,而只能是清心淡雅的出世情怀。因而在这武将帐中,坐享赐茶的不是料赳武夫,却是“若非势搅禅翁,即是阻邀习客”,只是方外之人才能品出这贡茶之真味,我只是一尘世中充满俗味的平平常常一儒生,没想到竞能获得仙人所赐这样珍资之物,让我饮完之后悠悠然不知身处何方,飘摇乎不知止于何时,悲与忧都卸下了,喜与乐都不留驻心头,唯有头脑中一片清明。这是仅仅普通的茶叶吗?还是天山上所产的仙人荒草呢?最后自然是一番感激涕零。甲谢皇思治荡的话语∶"下情无任感恩惶惧激切之至,谨率状陈谢。谨伏。"

    (5)苏东坡的《叶嘉传》

    苏轼“好奇”,喜欢于常理之中翻新出奇,而现在就让我们一宽其为"茶"而专作的一篇出奇文章——《叶嘉传》吧!全文700多字,恕不在这里引出,只将其内容作一简介。题名“叶嘉”,系取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之义。叶毫君,即茶之别称、程称。而经过苏轼这么一用,后世纷起效尤。叶嘉之名。响彻中华。文章先说叶老家是闽之“上谷”,后“至武类”,繁衍于"郝源"。叶嘉出游,得遇陆先生(陆羽),陆为其著《行录》茶经。因而叶嘉声名运扬。苏轼以形象之话语写茶史,翼呢道来,颜有意味,接着又写叶嘉的兴衰际遇∶因声名传入宫中而得天子赞识,命地方部束亲迎奉之。面见天子,天子见其"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欲以"种提顿挫""砧斧、晶键煮烹",叶嘉则品首吐气说∶"可以利主,显粉身碎骨,臣不辞也。"遂使其担任"枢要之务"。因为出身卑微而骤见重用,被同僚大臣欺侮,但叶嘉却"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天子费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饮之则曰;"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枚封为"钜合侯",用于朝廷宴饮。天子一日三啜,也曾不堪其"营",一度想弃而不用,但在"思困"之时,又

    再思之如闷。酒事一起,国用不足,叶嘉进"植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三策,行之一年,就"财用丰赠"。从此"榨茶之法"为历代所袭用。而后叶嘉告老,留二子按、挺,志向淡治。结尾的"赞语"与开头相呼应,"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说茶之品性当于野岭才得真味,此是东坡特论,也成了其后茶人之公论。

    (6)唐庚的《斗茶记》

    宋代人喜好茶,宋代人更喜好斗茶,有关斗茶的文章也是不胜枚举。茶人唐庚的一篇《斗茶记》则是其中首屈一指者。唐庚对于饮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唐庚失具”之类。这里请欣赏一下他的《斗茶记》: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於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祐七年,亲享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镑,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今吾提瓶支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谈笑於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此非吾君之力欤夫耕凿食息,终日蒙福而不知,为之者直愚民耳,岂吾辈谓耶是宜有所记述,以无忘在上者之泽云。

    文章先是记叙了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作者与友人二三知己于自家寄傲斋斗茶品茗之雅事,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至理。接着又举唐代李德裕千里取水和宋代欧阳修贡茶七年尚未吃完之事以哂之,且中其要害。想那李德裕要饮惠山泉,千里方始至之,以彼时之运输速度,到了他手上,真假姑且不论,水质一定很差了,千里之遥足以使天下名泉变为一泓死水。而以死水煮茶,各种效果不待论说了。而欧阳修的七年藏茶,由史书可知,那并非越久越香的陈年普洱,如此长时间下来,茶成何物了,就算是珍贵如北苑龙团,想来也是发霉变质了。而后作者才将自己品茶的悠然心境娓娓道出“茶不问团镑,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芬芳可人,好茶又须好水配,煮茶之水。第一要义即是"活"字。唐庚的自然所适的态度正是非常切合了茶道本性了。

    (7)梅尧臣的 《南有嘉茗赋》

    宋代茶中赋作尚多,如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表现艺术亦属上乘之作,其全文如下;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管,乃产嘉茗兮,器此众氓。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来通兮,此已吐乎纤萌。一之曰雀舌露,摄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曰乌喙长,撇而焙之,以各乎公卿。三之目枪旗耸,塞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日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取之由一叶而至一掬,输之若百谷之处巨溟。华亮蛮箱,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爱而不宁。所以小民冒险而竞需,教谓峻法之与严刑?鸡呼!古者圣人为之丝架绳浴,而民始衣;播之禾辨技菜,而民不饥;畜之牛羊犬豕,而甘脆不遗;调之辛酸感苦,而五味适宜;造之酒碘而宴飨之,树之果蔬而荐羞之,于兹可谓备矣。何彼茗无一胜焉,而意选于今之时?期非近世之人,体惰不勤,饱食粱肉,坐以生族,藉以灵茶,而消腑胃之宿陈。若然,则斯茗也,不得不谓之无益于尔身,无功于尔民也哉!

    这篇赋说的是,南国有那俊美的山川平原,无须再加以人工的凿用。天生灵物,茶长于斯,那是上苍对下泽的恩惠啊!东风初到,冰层始解,土壤沃润,春雷一响,其中草木尚未领略无限春光时,她就率先吐芽出绿了。先要采摘那最鲜最嫩的雀舌之露,因为那是做好后进奉给皇上的;其次援取那鸟喙一样的嫩叶,那是为了烘焙好后奉送给贵族们享用的;余下的就是那枪旗耸动的叶片,细心摘下制好,因为这可是我们茶农一年的生计啊;最后是那清嫩茎叶,制好后送给官家充作赋税。制茶之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在不舍昼夜辛勤劳作,从一片一片的叶子到一捧一捧的新茶,都像百川归海一样地输将出去。为了生计,还要铤而走险,私下里卖些茶叶来养家糊口。想那古代的圣人们为了让百娃有衣穿才做出布来;为了让老百姓不挨饿才种植禾表;教人们养牛羊才有美味;用五味使人口味适宜;有了酒醋才能设宴款待人;有了百果之类才让人们甘甜异常。可是茶于人无一长处胜过上述几者,却在现在如此受人欢迎,想来是现代人饱食终日却又无所事事,所以百疾缝身,需要用茶来消解吧!既然这样,那么茶也可说是于人有用了。

    3.著名茶联

    (1)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敬茶 敬香茶

    将此联摆在首位,相信绝大多数茶人都能接受。因为它与我国历史有名的两位文人墨客连在了一起。其中之一就是那位“潇洒人生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苏轼)。话说一日,这位好奇山异水的大文豪出游。沉醉于山光水色的他来到一寺庙小跑,寺中住持见他衣着筒朴,相貌平常,便极为冷淡地招呼他说“坐”,又随口对小沙弥说了声“茶”,主宾坐下之后,交谈了一会儿,住持觉得来客谈吐非凡,才学过人,遂收起轻视之态,将苏东坡引至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沙弥说了声“敬茶”。又经过一番深入交谈,住持才明白眼前这位来客竟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客气地请苏轼到雅致客厅,恭敬地作揖说“请上坐”,并回头吩咐小沙弥说“敬香茶。”聊了片刻,苏轼欲告辞离去,住持忙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恳请苏大学士留下墨宝以资留念,苏轼思筹片刻,便欣然写下茶联一副,写毕嫣然一笑,洒脱而去。而住持则望着那茶联目瞪口呆,面红耳赤,羞愧不已。仔细看来,那联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即景生情,对仗工整,又寓意深刻,观者闻者皆拍案叫绝。而又有人将此联称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之事,故事梗概与此大致相同,只是下联中稍改了一字,为“茶、敬茶、敬好茶”。此联讥讽那些势利之人真可说是入木三分,说明待客当诚,不可看人上茶。

    (2)烟锁池塘柳

    此联妙就妙在是一绝配,上联是明代诗人陈子升所出,写景绘画,诗情画意盎然,已属难得。更为稀罕的是上联五字的偏旁中恰好是配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如此上联,可就难对了,因而悬其联四百多年仍旧无人能对。直到20世纪4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教授于自己茶室饮茶之时突发灵感,得一下联为“茶烹蟹壁泉”,也暗含五行(茶下为木,烹下为火,罂下为金,壁下为土,而泉下为水)。虽不如上联五行那么佳和,但能将五行纳入且吟咏之联情景融合,写叙幽情如此贴切也属不易。因而,“茶烹瞾壁泉”也就成了这唯一能对得上的下联了。

    (3)为名忙  为利忙  忙里偷闲  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 劳力苦 苦中作乐 再倒一碗酒来

    这一茶联常见于各地茶馆。相传最早出自蜀地成都,有一家茶楼兼酒铺老板因缺少文化,再加上铺子简陋,虽日日起早贪黑,辛苦半世,但生意一直萧条。后来年纪大了,自感力不从心,便将店铺交给儿子打理。儿子略通文墨且脑子灵火,深知“王婆卖瓜”之精髓所在,遂请一秀才为其作广告茶联一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茶联甫一挂上,就引得观者纷纷议论,因为生动贴切,写尽凡人心境又雅俗共赏,道得世间真情,遂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往观看者络绎不绝,领略其中的酸甜苦辣,“偷闲”“作乐”一番。于是,宾朋群至,胜友如云,茶馆酒座生意红红火火。以一联救一店者,非此莫属。当然此联也有多种版本,有一相似之联是“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各种文字虽略有不同,所道人生意味却不谋而合,想是流传既久,自有更切合身边之事之景了。

    (4)茶楼与酒楼的趣联之争

    上副茶联之中茶酒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下面要讲的茶联故事却是茶楼与酒楼的趣联之争。四川华阳县有一中兴小镇,是一水陆码头,处于交通要道,来往的五湖四海的客人很多。镇上有一“兴盛居”茶楼,与之相对的是一家“望月楼”酒楼。这个小故事就是发生在茶楼与酒楼之间。传说百年以前,两者你做你的生意,我赚我的利润,倒也相安无事。直至一年春节,茶楼老板请一本家秀才撰写一联,才引起两家的争端。对联曰“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联语写得很妙,颇得茶之真味且引人入胜,来往客人争先围观,啧啧称赞,

    乐楼生意因而也宾客盈门,自然抢去不少酒客了。酒楼老板一看不对,忙花重里香。请一秀才也写了一副对子贴在自家门上,是 “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酒楼朵、此语一出,引得许多人肚中酒虫立时而动,纷纷跑至酒楼中一醉方休,坐片刻立马红火起来。茶楼老板连忙又请秀才撰得一联,联曰“邂逅相逢,使得诛仆分你我行而来,品一盏漫话古今。”茶人雅事被写得活灵活现,使得许多顾客慕其高义,羡其闲情,希其雅志,又纷纷掉转头进了茶楼。酒楼老板一看,心想∶你写闲情,我写豪气,又请人续写一联曰∶"劝君更尽一杯酒,与你同销万古愁。"借诗仙李白之生花妙笔抒胸中万千豪气。此联一出,气势凌云,已无有能与之颉顽者了。观者中酒客自是为之大动,而平常与酒相交不深的也为之吸引,不由自主地迈向了这家酒楼。茶楼老板观其已将气势写尽,只得将撒手锏打出,挂上一副对联∶"茶可清心,酒能乱性。"酒楼老板一看大怒,心想你这摆明了是找我的麻烦,好,来而不往非礼也,也请秀才迎战,报以一联"有志者饮酒,无聊人喝茶"。这一联挂出,惹怒了中兴镇的茶客,一夜之间砸了"望月楼"的招牌和楹联,从此两家对联之争才暂告平息。

    (5)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仙寺两个山人

    此联高悬于湖北潜江县竹仙寺茶楼,由清代康熙年间文人胡简志撰写而成。这一联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有趣、巧妙。上联前两字"品""泉"拆开为"三口"和"白水",恰是句中最后四字;下联"竹""仙"两字拆开也正好是后面"两个山人"四字。两句一合,对仗极为工整,而且写出一意境也颇为优雅。茶要三口方为品,泉在山中为白水,饮茶虽非仙人身,却是山林清雅人。

    (6)一盏香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三分熟地 种种种种子的瓜

    乍一看,此联不好读,上联有四"解"字,下联有四"种"字,玩味再三才读得其为一盏香茶,解解(jié jié)解(xie)解(xie)元之渴;三分熟地,种种(zhong zhong)种(chong)种(zhöng)子的瓜。前两个"解"字好说,是缓解的意思;第三个"解"字为姓,念xie;第四个"解"字也念xie,与后一"元"字相连,是指进士考试中第二甲之士人。下联中前两个"种"字意为播种;第三个也为姓,念chong;第四个"种"字则通"仲",是指排行老二,念 zhöng。如此一说,才得一联,也真是一联体现中国汉字之奇妙了。

    (7)茶后行者行 莫愁劳燕双飞 放眼光明路正远

     

    亭前过客过 若访雪鸿遁还 印心名胜景尤佳

    此联是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奉义茶亭厅堂前的一副对联。黄纸绿字,古色古香,加上书法苍劲古朴,歇息品茶的过客,无不反复玩味那联中的意境。上联用《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中"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歌女时相间"之古意做新语,比拟此茶会后,相隔相别,自古多情伤离别,游子最怕劳燕分飞。最后一句又借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意,意为∶即便分手在即,也要放眼看到光明的前途,就不会过于为离别而惆怅了。这就给"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的游子离愁以一种情感慰藉。下联的"雪鸿遗迹",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诗句,比喻过后留下痕迹。此处则专指你我知己曾在此茶亭中品茗小豹,还曾观赏"印心名胜",留下"到此一游"的同忆,真是"幸其至酸"啊!

    (8)鹿鸣饮宴 迎我佳客

     

    阁下请坐 喝杯清茶

    民国初年,孝感有个鹿鸣阁茶楼。前清秀才肖楚称写了此联,挂于其上。联中离意深长。上联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票吹策"之句意,高用满座,胜友如云,来的都是客,个个是襄宾。下联则略为逊色了,淡淡话语,虽无深意,然情之所至,亦足感人,因而使客如云至。

    (9)奇乎不奋 不奇又奇

     

    园耶是园 是园非园

    提到《沙家浜》,大家都会想起主人公阿庆媛的春来茶馆,以及她那最有名的几句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这是文艺作者的艺术创作。而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的确利用过茶馆这一隐蔽性较高的地点作为秘密交通站,传递情报。护送同志。而西安的"奇园茶社"即是一例。蒸社开设于1944年夏,梅永和同志是这一交通站负责人,表面身份是"奇园茶社"的经理。茶社开张那天,我地下党西安情报处的负责人王超北同志特地拟了一副对联相赠,即是"奇平?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横批是"望梅止渴"。这副奇联上下对仗工整,四次嵌入"奇园"二字,表面上说奇园茶社,语出平凡,但寓意深刻,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横批"望梅止渴"也语带双关。表面上说只要来到奇园茶社,见到梅经理,自然是茶水尽饮了,而实际含意是说凡从延安或外地来到这里的秘密交通,只要见到梅永和同志,就可以和当地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西安的进步朋友,只要来到茶社,见到梅永和同志,就可以看到地下党组织所印发的新华社新闻广播简报,了解全国革命发展形势,如同久早逢甘露;解决精神生活上渴的问题。名为"品茗甘饮莲湖畔",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10》酒后高歌 听一曲铁板铜区 唱大江东去

     

    茶边话旧 看几番星招露冕 从准海南来

    此联悬挂在江苏镇江京江第一楼,楼附设酒室和茶康,上句用苏轼事;一天苏轼与幕僚谈及词作,苏轼不无自负地问道∶"我词比及榆七如何?"幕僚老老实实回答说∶"学士词需关东大汉,弹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柳七则合十八女郎,持红牙白板,歌晓风残月。"豪迈清峻之情,由一联业已唱尽。下联则联系身边景色,写天际风月,对上联激越之情稍加用力,使之更显清远,不至过雄而不合茶性。茶酒相对,一豪迈一清远,一是高亢之铁板铜瑟,一是风雅之轺露星冕,高歌是随大江东去,滔滔不绝,风雅自淮海而来,绵绵悠长。此情此景,唯有京江第一楼上能得,移至他处,就无此意境了。

    (11)山好好 水好好 空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 去匆匆 饮茶几杯各西东

    这是福州南门外茶亭之联。出得茶亭,可见青山绿水;进得楼来,都是匆匆过客。联语流隽清婉,给人多少思慕,想那前代智者早已指出∶"客也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清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吾生也须臾,又何必执着于日日所构营之琐屑小事,山好,水好,人之心情好,无事可烦心。茶客来到,各自匆匆,为得生计而赴西东,但须得此间一杯茶,心头虚火降得三分,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12)四大皆空 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道 吃一盏莫问东西

    这一茶联,最早是挂于禅寺的施茶亭上,内含佛家至理。佛家认为人身有四性,即"坚""湿"""暖""动",称之为"四大"。人身由此四大构成,四大皆空意指尘念俱消,无牵无挂。上联之意较为明显,于此间啜饮,暮鼓晨钟之声,梵声呗音,洗涤了人的心灵,再加上茶又清净人心,凡事俗物于此刻皆一并抛去,还留什么尘心于人间呢?下联机锋更甚,人生就是不停地选择,人也就在选择中不断地思虑焦躁。此联告诉你我,无论如何,两头都是道,目此"道"还可以指"大道"之"道"。说明只要心坚志诚,无论何条道路,都可印证大道,既然如此,且坐下品茗一盏,不要再苦苦求取东西方向了。一杯香茶可以慰藉人生,承托凡世的重负,也可以闲来品评,怡情逸兴。细细想来,还有何物可与之匹敌?

    (13)大碗茶京都青山不老

     

    呕丹心大地碧水长流

    这是老舍夫人胡絜青为北京老舍茶馆开张特地书写的一副茶联。大碗茶是京城茶的代名词,又是老舍茶馆的招牌茶,更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钟情所在。上联紧扣"大碗茶"三字,老舍先生、茶馆、茶都一一道尽,下联则尽抒老舍先生情致。两句相对,茶、人互映,相得益彰。


    来源声明:本文章系云南技能人才培训网编辑原创或采编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部分(包含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首页 电话115288489748 电话215887873230 微信 报名